第506章 大儒

        

正统二十年三月,新科举正式实行。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反对的声音依然很大,不过,支持者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谁也不傻,翻身的机会来了,怎能不去把握?

        

经过近百年的发展,士绅阶层早已固化,虽然皇上一直在努力提升百姓们的就学率,可是,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就算读了书,也很难出人头地。

        

究其原因,因为原来的士绅阶层掌控着全天下大部分的财富,多一个人进来,就要多分一杯羹出去,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定会全力以赴地排除异己。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好了,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。

        

全天下的学子从各地出发,赶往京师。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人就是大明最急需的新鲜血液,是大明的未来。

        

传统的士族被打击的太狠,仅剩的一些势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东林书院,似乎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。

        

以大儒孙长河为首,这些人每日继续研读四书五经,闲暇时间不忘批判当下时局,指点江山社稷,畅想着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,希望越来越渺茫。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很是欣慰,我大明从来不缺人,你们不来是吧,那就再没有机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

等新的势力崛起,东林书院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儒家治世思想,将彻底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。

        

伟人曾说过,枪杆子里出政权,这句话是多么明智!

        

回顾以前,自己还是太保守了,经常顾及他人的感受,每一次妥协都代表着历史车轮的停滞,现在回过头来才发现,只需要把能杀的都杀了,似乎也没那么难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!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再选择妥协,实在对不起跟随自己身边,在平叛中牺牲的将士!

        

总之,谁敢捋虎须,杀就对了!

        

“皇上,石将军的奏疏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怀恩拿着一份奏疏匆匆而至,因为皇上特意吩咐过,来自倭岛的奏疏,必须第一时间呈送御前。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打开后看了一遍,心中的石头随之落了地。

        

脱脱不花没有撒谎,那些投靠他的倭人确实只是一些战败的大名,在本岛混不下去了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石亨在信中还提到一个人,一条兼良。

        

此人是倭国的关白,这个官职大致相当于中原的丞相,手握重权。

        

根据石亨的描述,一条兼良自幼向往中原文化,在成长的过程中曾游历中国,遍访名师,对于儒家典学更是手到拈来,即便在中原士林,亦有大儒之称。

        

在奏疏最后,还附着一条兼良的亲笔信。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展开信纸,映入眼帘的是一手苍劲有力的书法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不愧是学过中原文化的,字写的漂亮,用词也很讲究,还有儒家普遍的毛病,就是啰嗦!

        

除去开篇的一堆废话,书信的内容其实很简单,一条兼良作为倭国关白,准备携夫人苍井……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很震惊,仔细看了三遍,这娘们真的姓苍井,名叫苍井新衣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一条兼良准备携夫人苍井新衣入京朝见,并声称,他珍藏了很多唐宋书籍,准备献给大明,同时,希望大明能派遣科学院的学子去倭国交流学习。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朕就知道,这个八嘎没安好心!”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淡淡一笑,将书信和奏疏放下。

        

怀恩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皇上,什么是八……八嘎?”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不懂!”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摆摆手,说道:“下一道敕书,准许一条兼良觐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,奴婢这就去准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怀恩心中还在疑惑,八嘎是什么意思啊?

        

为何从皇上嘴里说出来的话……如此之高深?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却还琢磨,这个苍井新衣长什么样子?

        

朝廷敕书发下去,消息很快便传开。

        

士林之中,对于一条兼良还是比较认可的,此人幼时曾在江南一带求学,结交了很多士族,即便现在倭国身居高位,还是会以儒学弟子的身份和江南士族之间走动。

        

消息传到东林书院,孙长河仿佛看到了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诸位,幸事,幸事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

夏绍鹏、岑光耀等人赶忙问道:“先生所言何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

孙长河轻缕颌下长髯,道:“倭国老友一条兼良要来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

众学子当中,有些人并不识得一条兼良,神色有些疑惑。

        

夏绍鹏较为年长,便解释道:“一条兼良虽为倭人,却自幼熟读四书五经,在士林当中素有大儒之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岑光耀还是首次听说,便问道:“此人名气如此之大,比起孙先生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哎!”

        

孙长河摆摆手,道: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吾等都是圣人门下,读圣贤书,明治世理,无论孰高孰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岑光耀抱拳行礼:“先生大义,学生受教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

孙长河继续说道:“说起来,吾与兼良兄已经多年未见,此番兼良兄入京觐见,势必要经过此地,到时正要讨教一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些头脑反应快的,已经嗅到了这番话背后的意义。

        

当今皇上明显在扶持科学院,打压翰林院,也就是在抑制儒学,说的再难听点,皇上正在背离圣人之道!

        

再看看人家倭国,一个未开化的岛国,人家都对儒学如此尊崇,这不是很明显吗?

        

你朱祁镇再这么搞下去,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要被外人继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家的好东西弃之不用,结果被外人奉若瑰宝,这种事传出去,你这个当皇帝的丢不丢人?

        

孙长河双眼微阖,似乎看到了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

好好利用一条兼良进京这件事,可以制造声势,为儒学挽回颜面。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将消息散出去,就说东林书院恭候倭国大儒一条兼良交流讲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更多人开始反应过来,回去之后便利用自己的关系,开始造势。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全国上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一条兼良要来了,而且还要去东林书院。

        

更多人蜂拥而至,锦衣卫都忙疯了,一封一封的密奏送去京师。

        

袁彬看过后,不敢怠慢,立即送进宫中。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看过之后,反应却很淡定,似乎并未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    

“皇上,臣感觉这个势头不怎么好,是否出面管制?”

        

朱祁镇摆手:“不需要,让他们折腾去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